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文化 | 学习园地 | 项目合作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走近宋庆龄 | 联系方式 | ENGLISH


每日学习
每日学习

教育品牌
宋庆龄幼儿园
和平天使幼儿园
 
每日学习
【每日学习】高瞻远瞩的办园方针(二)
时间:2021/5/18 访问次数:910

加强科学研究

 

中国福利会成立20周年之际,在原有“实验性、示范性”办会方针上,加入了“加强科学研究”,因为宋庆龄认为只有科学研究才能够让中国福利会事业走得更远。事实上,实验性、示范性和加强科学研究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幼儿园从事的是人的工作,一切教育改革和实践探索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这有赖于学习研判前人科学研究成果,而示范是要把大量实践所得经验,运用科学方法判断、总结、提炼,上升为保育教育规律或策略,然后才能加以推广。

宋庆龄认为一所好的幼儿园只顾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她多次督促中国福利会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点滴经验,并及时梳理成书成册,向社会传播。那个时候,全国各地正广泛开拓幼儿教育事业,急需汲取一些办事业的经验。宋庆龄多次指示幼儿园、托儿所拿出点东西向全国推广,这是中国福利会使命所在。当时幼儿园里大部分保教人员学历都不高,对搞科研很发怵。宋庆龄找来时任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长陈善明和中国福利会托儿所所长蔡俊传,鼓励她们,“不要把写书看得很神秘,你们怎么做的就怎么写,就行啦!"在她的热切关怀下, 1958年,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编写了第一本书《我们是怎样培育祖国花朵的》。宋庆龄欣然作序,肯定了这件“可喜的事情",并要求她们继续努力。这本育儿图书被广大托幼工作者比作“及时雨"。

宋庆龄重视科研工作,陈善明园长深有体会,她曾经说, “我们有经验、出成果的时候,宋庆龄就十分高兴,不断写信表扬我们,鼓励我们。后来因种种原因科研成果少了,她又写信来批评我们,问我们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不搞科研了?”在宋庆龄的直接关怀和督促下,幼儿园相继编写了《怎样领导幼儿游戏》,和上海师范大学、劳动模范居住比较集中的曹杨新村托儿所合编了《二到三岁儿童的教养》,在上海民办托儿所中得到推广。还与其他机构合作编写了《教养员笔记》《吃好 玩好 睡好》《一岁半到三岁半儿童注意和记忆的调查》等系列小册子,成为各地托幼机构的实用教材。有的论文还在全国性理论刊物上发表,在全国行业研讨会上交流。所有这些成果,为全国幼托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工作反思,也成为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一项常规工作。

有一段时间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科研工作有所放松,她严厉批评了有关同志,认为以忙于日常工作为借口,将科研工作放在脑后是不对的,中国福利会开展的科研工作是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她很不客气地说,“我们的事业做了那么多年,难道没有经验可总结么?主要原因还是从领导到下面都没有将科学研究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样严厉的口吻在她的各类信件公函中极为少见,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宋庆龄对科学研究重视的程度。

宋庆龄多次与中国福利会领导班子成员统一认识,强调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是“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国福利会永久存在的前提"。为此她特别叮嘱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园长陈善明: “托幼事业将来要在全国广大城乡迅速兴办起来。你们办园好几年了,应该搞一些科研,给人家传播一些经验。”二是科学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只有深入研究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年龄特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相互促进。“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反过来又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四是促进人才培养,通过科研提升保教工作人员的潜力,形成一支善于反思、改进的保育教育队伍,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宋庆龄提倡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不是喊口号,而是深入细致地付诸行动。她曾经专门推荐《红旗》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十年前学术界的一次调查研究工作》,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中国福利会科研工作的参考,希望全体同志都联系自身科研工作,好好学习一下。她经常与有关同志讨论中国福利会可以研究的课题,认为“儿童的保健、智力发展、品德培养”等等都可以纳入。她对科学研究具体工作要求包括,一是重实践研究,面向保教一线,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二是明确各单位要专人负责科研工作;三是从低到高,从初级到高级开展科研工作;四是发动群众智慧,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五是随时积累材料,为后期总结提供依据。

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近70年来贯彻宋庆龄指示,始终坚持科研引领教育实践,注重教育科研实效化,为保教质量提升服务、为课程建设服务、为深化特色服务,承担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科学研究成果奖。独立承担的国家级、上海市级课题有《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的研究》《幼小衔接中幼儿情感衔接的研究》《幼儿园教师职后专业培训模式有效性的研究》等11项。其中,《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研究》《清源活水:学校文化创新实践案例》获得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走进亲子苑——多边干预的早教模式》《寄宿制幼儿园亲子关系的现状与促进研究》获得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幼儿园教师职后专业培训模式有效性的研究》获得上海市第十一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全国3-6岁儿童发展评估数据库(上海地区)开发项目》获得上海妇女儿童发展研究成果奖;"3-6岁儿童视听注意力测评工具”获得发明型专利。概括起来,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促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

首先,鼓励倡导,形成人人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在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所有老师均可以以个人名义申报课题、撰写书籍,或者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课题、撰写书籍,或者从兴趣出发作为单独成员参与某一课题的研究,或者为幼儿园书籍提供素材、执笔等。一般国家级、市级课题均细化到各年级组、落实到个人,作为全园重点工作推进,其他级别课题也与各年级教研组密切互动,研究的各个环节放到教研活动中讨论,研究成为教学的常态,一边研究、一边实践、一边调适,保证研究来源于教育实践、服务于教育实践、在实践中检验。

其次,从实践中寻找研究问题。鼓励老师们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保教工作得到真进步。寄宿制幼儿园是我国幼儿园集体教育生活的一种特殊模式,又称为全托幼儿园,是为解决革命同志后顾之忧、解放生产力而诞生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中的。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托儿所、幼儿园是新中国首批寄宿制幼儿园之一,可以说寄宿制是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的传统。尽管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幼儿年龄特点、身心规律认识越来越清晰,更多学者主张幼儿需要回归家庭,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全托班级也不再保留,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这群孩子有更加健康快乐的童年,弥补他们离开父母的失落,幼儿园开展过一系列卓有成效而又生动温馨的研究。例如,宋庆龄幼儿园从让孩子快乐的角度对寄宿班级活动做出的改进策略“快乐星期三"。

与宋庆龄幼儿园不同,中国福利会幼儿园从亲子关系入手,探讨寄宿制度下如何增强亲子关系,并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提出促进寄宿制班级亲子关系的策略,通过认知活动——"互动群言堂" “爸爸这点事”,从认知上帮助家长理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以理服人;通过情感活动——“爸妈心语”“心情小屋”,从情绪情感上帮助家长,以情动人;通过行为活动——“周末三十六计”“父母书签”,从行动实施上帮助家长进行策略落实。在这些策略的引导下,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寄宿班亲子关系的互动质量显著提高。

第三,设置科研室,安排专职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一般具有比较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丰富的研究经验、较强的学习和沟通能力以及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他们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学龄前幼儿年龄特点的基本规律,熟悉本园办园特色、未来发展规划。不停留在高深理论的重复和转述,作为幼儿园科研管理人员更重要的是为一线老师们架起一座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他们深入教学现场,挨个班级听课看课,与老师们交流日常保教工作中的想法、困感,帮助他们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引导他们用适宜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并鼓励老师们将研究过程、研究结论整理成文。科研管理人员还非常关注课题申报、论文发表、评奖交流等信息和渠道,为老师们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老师们在这种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中,在与其他同事聚焦主题的交流、争论、碰撞中,日积月累,成为善于发现问题的观察者、用心琢磨的思考者、寻求突破的创新者,从而提升科研能力,增强专业素养。

第四,规范管理,保障研究质量。形成专人负责、定期研讨、团队协作、人人参与的机制。幼儿园主要领导直接分管科研工作,把握幼儿园研究方向,结合保育、教育、保健重点工作,确定阶段性研究重点,带头担任课题负责人,主持1-2项具体课题研究。幼儿园领导班子不仅为所有老师开展研究提供资源,邀请行业专家来园指导、安排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参与研究讨论提供意见建议,还要为教师们搭建研究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让老师们获得持续进步的动力。同时,为开展课题研究、书籍出版等提供经费支持,制定并实施科研激励政策。

第五,创新呈现方式,将宝贵经验固化幼儿园教师普遍认同一种说法,认为自己“做得比说得好,说得比写得好”,为打破老师们这种害怕写、不愿写、不会写的状况,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一改传统纯文本的呈现方式,鼓励老师们写小的学习故事,用简单的文字配以图片进行随笔记录,逐渐磨炼教师“笔头功夫"。这些成果有的通过微信等网络新媒介进行实时传播,有的经由科研室润色获得发表,有的投稿到各类国际论坛收获现场交流机会,有的被收录到书籍正式出版,老师们在这些渠道中尝到研究的甜头,收获专业自信。

从近10年来看,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机构出版的图书著述不仅有面向家长的《我要上早教中心啦(父母必读)》《爱上幼儿园——新生入园入托适应指南》《给孩子最健康的食物——中国福利会托儿所膳食宝典》《王医生告诉你——幼儿保健的锦囊妙计》(小荞,吃饭啦——营养师妈妈育儿手记》《游戏案例精选》《教育案例精选》,还有面向幼教同行的《保育员操作手册》《中国福利会学前教育课程》《变化的原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的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孙子兵法》《清源活水:学校文化创新实践案例》《走进亲子苑——多边干预的早教模式》《地球村的故事——宋庆龄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孩子爱我的理由——新教师成长手册》《编织飞翔的翅膀——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分层支持系统架构》等。其中《幼儿园教师的孙子兵法》被评为"2009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之一。

研究带给教师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沉淀,更为重要的是工作思路的改变。教师以反思实践的态度思考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尝试创造性地开展日常工作,通过提升自身的教育效率和教育成效,为孩子提供更加自由开放的发展空间。在扎实推进中,聚焦新问题,寻求新突破,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发现者、智慧的思考者和创新的实践者,从而实现“让研究成为教学常态”的主旨。

 

文章摘录自《为国树人 缔造未来》,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沈媛媛编著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