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教育家的影响(二)
宋庆龄与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化、科学化幼儿教育的奠基人和儿童教育的先驱,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开创者。虽然宋庆龄和陈鹤琴各自的经历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儿童教育观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1.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同样,宋庆龄儿童教育工作始终与她的爱国革命行动紧密结合。战争时期,她为了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呼吁世界救济战灾儿童,支援了很多边区儿童保育机构等;在上海开展儿童工作,号召穷苦儿童团结起来,让儿童认识群众力量的价值和作用,并接触革命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又急人民所急需,做政府来不及做的事情,开创系列儿童教育文化事业。陈鹤琴相信“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以儿童教育工作振兴中华民族未来,“救国保民必定从教训小孩子爱人着手,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日就能爱国”。所以他在战争时期,就投入到上海难民工作,主持难民、难童、报童、孤儿的教育工作,号召“保育民族幼苗”。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宋庆龄十分重视儿童知识储备、文明行为、生活习惯和性格态度的全面养成。她希望孩子们每一个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通过学习,掌握古今中外的文化科学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从小养成卫生习惯,保护眼睛;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还要有健康的文化艺术修养,养成优美高尚的情操。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则重视儿童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均衡发展,提出儿童应该具备“健全的身体、创造的能力、服务的精神、合作的态度、生产的技能”和“世界的眼光”。
3.用科学的方法教养儿童
宋庆龄肯定成人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榜样的效果胜过说教;根据幼儿年幼无知、单纯的特点,要施以“正面的教育”“反复教育,启发诱导”。反对简单粗暴的方法,充分保护孩子旺盛的好奇心,利用他们好动好问的特点来进行教育。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上,陈鹤琴有着同样精妙的阐述。他说,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主张以儿童为主体,以自动代替被动;以积极代替消极;以爱以德代替以威以畏的约束;以启发代替灌输;以活的榜样代替空洞的说教;发展儿童的好问心;教学游戏化;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等等。
4.强调师德的重要性
宋庆龄深刻地启迪人们: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就是说要从各个方面给儿童做个榜样。为了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接受教育。她要求儿童教育工作者和儿童保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满怀对儿童真诚的爱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儿童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儿童的观点,下定决心把儿童保教工作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陈鹤琴则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从多方面表达了师德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是最伟大而又最辛勤的雕塑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无形之中都会深刻地影响儿童。所以,做一个好的老师一定要具有优良的品质,处处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养成儿童良好的品格。
文章摘录自《为国树人 缔造未来》,中国中福会出版社,沈媛媛编著